正在阅读:又见皮影戏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今日房县_房县新闻 / 西水河畔 / 正文

111.jp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又见皮影戏

原创 2020/04/14 15:18:53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房县网 作者:余策星 19118 阅读 0 评论 19 点赞

2016年元月2号,新一年开始,笔者有幸参加了由“十堰日报传媒集团、秦楚网等公司”承办的“走进美丽乡村,一镇一景一品”系列活动。

这天上午,天公作美,艳阳高照,虽是二九天气,晴空万里,毫无九天感觉。太阳照得人身暖,在房县窑淮镇三岔村的广场上,来自全镇上万民众,带来了自己家酿黄酒、椴木木耳、香菇、干菜、香油、杀猪宰羊现场做生意。闻讯赶来的金融银行、邮政、通讯、小百货、电子商店撑起了临时销售网点,村上的巧媳妇、俏姑娘拿来了她们的绣花产品、鞋垫、袜套、枕套、土鸡、土鸡蛋、天麻、灵芝草、金钗、糯苞谷糁,有一位农民把长满黑木耳的椴木拿来做招牌,向顾客展示自己种养的木耳、香菇,是地道的纯天然无公害产品。县文联组织房县书法名家、携带红纸现场“精准扶贫,文化先行”,来为山区农民赠送春联。

全村的腰鼓队、秧歌队、街舞队和彩船灯在场子中心摆开阵容,尽情地敲打、舞动,满场鲜艳,鼓乐喧天。在村委会二楼的文艺活动室里,我见到了久违的皮影戏,是一声唢呐的《将军令》引进来的。

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《房县皮影戏》的传承人刘兴龙,正在一边舞动皮影,一边大声唱着,其余三人一人吹喇叭,一人打鼓板,一人拉胡琴。四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。在屏幕正面,一幅对联上写着“三五步走遍天下,五七人百万雄兵”。皮影戏唱的是一段折子戏《双阳王》,说的是宋代的故事。

timg.jpg

看到皮影戏,我的思绪一家伙回到了幼年时期。记得那一年,也是全国性自然灾害后的一九六三年,塘溪沟粮食大丰收,饿饭饿怕了的农民头年许的愿,第二年麦子大丰收了要唱三天大戏。这一年果然天从人愿,块块地的麦子粒粒饱满,麦子一登场,塘溪沟村的人就从从城里请来了皮影戏班子,皮影戏班头叫郭传典,外号叫“郭喇叭”。 还有一个说书先生是河南人,姓徐,外号叫“徐夸夸”。 在当时,我父亲划了右派在家无事做,因我父亲的二胡、京胡、板胡拉得好,他们给我父亲取了个名字叫“余板胡”。最后一个是大西关的裴海爷,他会打锣鼓火炮家什,他把锣、鼓、小锣拴在一个木架子上,一个人打四样家伙,腿上绑锣锤、嘴上含一小木棒敲马锣,两只手打鼓,另外还带梆子、牙子。他的外号是“裴鼓板”。这四个人凑到一起成为房县三十箱皮影戏中顶尖的戏班子。那时他们唱的剧种也广,有河南豫剧、曲剧、河北梆子、湖南花鼓子戏。唱的本头也多,有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的传统剧目:《封神演义》、《飞龙传》、《万花楼》、《五女兴唐传》、《薜仁贵征东》、《樊梨花征西》、《五虎平西》、《平贵回窑》、《杨家将》、《忠烈千秋》等大本头。

听说父亲接了戏,年幼好奇的我一定要缠着父亲一起去看戏,父亲见缠的无法,只好答应我去,但母亲交待,一定要当晚赶回来,当时才上十岁的我,为了回家时有伴,我便约了几个平时砍柴的伙伴一起去看戏。

塘溪村的戏台子搭在许家祠堂,这里有一座老戏台,乡村农民和过年一样,专门杀了猪,蒸的新麦子面的大馒头招待唱戏的人,我搭父亲的洪福,从我父亲盛的杂烩汤中也喝了半碗,吃了一个半斤的新麦子面馍馍。

这天晚上,我父亲他们皮影戏演的是《杨家将》,开场的折子戏是湖南花鼓子戏《补缸》。我父亲还负责灯光,他把一盏汽灯打足了气,罩好纱罩灯头,气把煤油吹入纱罩头,汽灯亮了,白光把四方幕布照得雪亮。这里唢呐“吱”的一声响起来,台下全村人包括从县城里赶来的看戏的人足有好几百,马上就鸦雀无声了。郭传典拿了一架皮影子人,皮影子挑着担子边走边舞边唱:“汪二昌我会钉缸,挑着担子下四乡,今天来到王家庄,王家庄有个王大娘……”剧情在说唱、乐器在打击中引人入胜。故事情节是,汪二昌为王大娘补缸里不小心打破了缸,一个要“打破旧缸赔新缸”,而一个是“你新缸没得我旧缸光”,插进笑话,引得观众哄然大笑,把劳累一天的疲劳在笑声中挥发出去了。

这天晚上的演出直到月上中天才结束,村民们还恋恋不舍地回家,我和一群街上的娃子一边趁着月色走路,一边学着许夸夸的唱腔,比划着《杨家将》中佘太君动作唱道:“杨大郎替得宋王死,杨二郎刺死天庆王,杨三郎马踏淤泥河,杨四郎流落在番邦,杨五郎怕死出了家,杨六郎镇守边关上,只有七郎死得苦,乱箭穿心在花椒树上,杨家世代忠良将,还有焦赞和孟良”。

今天的皮影戏唱的是《双阳王》,宋代的故事是宋朝的宋王与周边的小国签订互不侵犯的城下之盟,友好和平的故事。

在演出《朱元璋访贤》时,说唱艺人把朱元璋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,粗话和外行话表现了出来:“你若仗打羸了你叫何志武”,“那打不嬴呢?”“那你叫何求苦”台下观众哄然一笑,朱元璋又说:“仗若打羸,封你当朝驸马”。“那打不羸呢?”“封你为挡槽马夫”。恢谐插科打诨,引得台下的人乐了起来。

timg.jpg

中午休息时,我找到皮影戏上四个人访问了一下,这个箱子的箱主叫刘兴龙,家住窑淮镇后河村三组,其它三位搭档刘安朝,刘安德,任绍勇都是临时相约而来的好友。刘安朝在宜城做生意,刘安德招在姚坪当女婿,任绍勇在竹山县城开药店,他们为了这次盛会,约齐了回到家乡唱戏助兴,他们四个人都是爱好皮影戏的传承人。

刘安朝对我说:“皮影戏现在看的人少了,现在的文艺东西太多了,广播、电视、戏剧、歌舞、街舞、文艺演唱到处都是,再一个懂古老戏剧的人少了,现代戏冲击了皮影戏。”

刘兴龙悲切地说:“皮影戏虽然被县里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,面临着失传的危险,没有后来人学它、传它。现在演一场只要五百元,我们四个人一人一百,还有一百是箱子钱,皮影箱子搁时间长了,需要更新、买驴皮、制作都从这一百块钱里出。”

说起曲牌时,这四个人互相补充出了他们多以陕西安康流传过来陕西月调为主腔,也唱当地的“山二黄”、“民间小曲”。说到月调就有“澄清板”、“二八板”、“流水”、“五位剁子”、“慢板剁子”、“行兵辽子”、“败兵辽子”。我在采写时问他们曲牌的安是那些字,他们说“音同就行了,连我们也不清楚”。“辽子”或叫“撩子”只好拣会写的写了。

在问到将来打算时,刘兴龙说:“有人请我们,我们回来演,有人愿意学,我们回来教,要是两样都没有,我们还是各奔东西,生活要紧。”我无语了。

这时广场上传来了杀年猪的声音,今天从十堰市赶来看热闹的人把一头当地产的黑毛猪凑钱买下了。土猪、土鸡、土鸡蛋,皮影戏也属于土得掉渣的东西,咋能失传呢?

广场上传来更加激烈的腰鼓声,玩船灯的在表演“卧滩”,这也是土得掉渣的东西,可它久盛不衰。

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皮影戏,将来命运如何?是否也象土猪、土鸡、土鸡蛋一样受人欢迎呢?

u=4080819286,904615033&fm=26&gp=0.jpg


已有0人点赞

房县网PC广告.jpg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